• 潍坊实验中学杏坛论道之我与经典阅读的故事
  • 发布人: 发布日期:2019-05-31

  读经诵典,启智塑德。国学经典书籍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宝藏。对于老师来说,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,提高专业素养,提升育人水平,而阅读国学经典无疑是最好的路径。本期杏坛论道之我与经典阅读的故事,由初中部戴乐乐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读书收获。


阅读国学经典,汲取教育智慧

——潍坊实验中学  戴乐乐

  各位老师,大家下午好。

  我是初中部语文组戴乐乐,今天由我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我读《论语》的收获,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交流:一、真理永远是朴素的;二、孔子的教育智慧;三、阅读经典的意义。

  首先:真理永远是朴素的。

 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,自己是用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可见《论语》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但是,大家不要以为《论语》高不可及,我们需要抬头仰望着它。其实,在阅读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,《论语》跟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,是非常接地气的。因为,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,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一样;就好像春天要播种、秋天要收获一样,《论语》告诉我们的道理,永远都是最简单的、最实用的。

  《论语·乡党》中说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沽酒市脯,不食。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

  我们都知道,古人的寿命是比较短暂的,正所谓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但孔子却活到了73岁,这与他注重养生是密不可分的。古代医学不太发达,一旦生病,不容易治愈。所以,预防胜于治疗。俗话说:“病从口入。”预防的最好方法是吃东西小心一点。粮食和肉类,做得再怎么精细也不厌倦。吃东西,孔子讲究“八不吃”。比如食物的颜色、气味变得不对劲了,不吃;再比如不是吃饭的时间,山珍海味摆在眼前也不吃。

  孔子还讲究“三不多吃”。席上的肉虽多,但吃的量不多于吃米的量。喝酒虽没有限制,但绝不多喝。每餐必须有生姜,但也不多吃。

  虽然这“八不吃”和“三不多吃”是我自己枉加概括的,但足可以看出《论语》中的道理并不是高不可及的,而是朴素的,是温暖的,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。我们不要把孔子当作一位神灵抬头仰望,而应该把他当成一位长者潜心倾听,他用简约的语言说出了人生的大道,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,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归宿。因此,我们不要因为畏惧而拉大了自己和经典的距离。

  第二:孔子的教育智慧。

  作为孔子的同行,我发现孔子在《论语》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教育智慧。这里,跟大家分享三点。

  (一)有教无类:

  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说:子曰:“有教无类。”“类”即“类别”。在孔子之前,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府办的,只有贵族才能够进学校学习,普通百姓的孩子就只能眼巴巴的望着。而孔子打破了这个局面,他自己创办了一所学校,提出了“有教无类”的观念,不论高矮胖瘦、贫富美丑,也不论你家是耕田的还是砍柴的,只要肯拿十条肉干作为见面礼,就可以拜孔子为老师。

  《论语·述而》中说:子曰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!”“脩”指“干肉”,十根即为一“束”。这里并不是说你来上学需要交固定的学费,孔子并不在意礼物的轻重,只是以束脩之礼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,表明学生向学的决心。

  颜回穷的叮当响,别说是十条干肉了,就是十个馒头他都未必拿得出,但只要行了拜师了礼,三个响头往地上一磕,也就成了孔子的弟子了。

  子路是个武夫,子贡是个商人,公冶长还坐过牢,都成功地拜入了孔门。

 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,每个生命都有着接受教育的权利。

  在我们271教育的理念中,也是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,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,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观点是完全契合的。

  (二)真实学习:

  拜师拜的差子多了,作为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,该如何去教书育人呢?

  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遇到问题,自己先动脑思考,自己探究。不到想破了脑袋还想不出的程度就不去开导他,不到咬破了舌头还说不出的程度就不去启发他。其实多数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思考,是可以自己解决的。实在解决不了的,孔子也不会将答案直接告知,而是给学生举一个类似的例子,引导学生再去思考,举一反三,解决问题。如果问题还没有解决,“则不复也”,不再举例子了,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,随着学生的成长,问题自然会慢慢解决,不必急于此时。作为老师,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学会等待。

  子曰:“予欲无言。”子贡曰:“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”子曰: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

  子贡看孔子上课老是不讲,非常着急,便问孔子说:“老师,你一句话也不说,我们上课怎么记笔记啊?”孔子仍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举了一个例子:“你听到过苍天说话吗?四季有规律的循环周转,万物依据时令繁衍生长,上天又何尝用得着说话呢?”

  我认为,孔子真正地做到了全面放手,把课堂还给了学生,坚决消除了知识和方法的灌输,实现了课堂“学生中心论”的所有要求,让真实学习在每个孩子身上得以发生。这不正是我们271教育课堂所坚守的底线吗?

  (三)因材施教

  有人就会问了,孔子上课不讲解,整天坐在讲台上不无聊吗?当然不无聊,因为他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要做,那就是研究学生。

  我仿佛能看到,孔子坐在讲台上看着自己的学生,口中念念有词:“这个高高瘦瘦的叫公冶长,字子长,忠实耿直,人品不错,可以把我的女儿嫁给他;这个矮矮胖胖的叫端木赐,字子贡,能言善辩,常年经商,应该劝他富而好礼;这个满身补丁的叫颜回,字子渊,贫而好学,谦恭有礼,是个好苗子,应该重点培养……” 

  我们知道,孔子弟子三千,单单是记下名和字就是一项大工程,难得的是,孔子不仅记下每个人的名字,还深知每个人的性格,为他的因材施教打好了基础。

  子路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日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之?”

  冉有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日:“闻斯行之。”

  同一个问题孔子给了不同学生不同的答案。子路鲁莽,孔子便劝他遇事多问父母兄弟;冉有犹豫,孔子便鼓励他遇事就立即去做。

  赵校长也常说:“每个学生生而不同,作为老师绝对不能一刀切,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。松树就是松树,柳树就是柳树。我们要帮助松树长成好松树,要让柳树长成好柳树,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。”

  第三:关于阅读《论语》对我的意义。

 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,在阅读《论语》的过程中,我不断发觉我们的271教育与孔子的教育智慧很多都是一致的。这不仅坚定了我追随271教育的信念,更让我的教书育人活动拥有了十足的底气。

  参加工作六年来,经历了271课堂的种种变革,从最初的“小组合作,集中点评”到“重心回归,学习超市”,再到“两个消除,一个发生”,直至如今,271bay的稳步推行,271课堂不断的发展和进步,这正是我们每一个271人对素质教育的坚守,对271教育信仰的践行,对271教育核心价值观的追求。

  “没有学不好的孩子。”

  “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,成就自己,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。”

  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让我们不断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昂首阔步,勇往直前。

  感谢各位的聆听!